臺灣重要節日|12 月篇-全員皆兵的卑南族年祭

卑南族(取自中央社)




▌各節重點
00:00​|前導
00:​00​|節日日期
00:​00|節日由來
00:​00|習俗活動
00:​00​|過節方式
00:​00​|節日飲食
00:​00​|關鍵數據
00:​00|大家認為呢?
00:​00|其他註記
00:​00|參考資料


前導
目前臺灣原住民族有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雅美族、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拉阿魯阿族與卡那卡那富族,共 16 個族,澳洲考古學家彼得.貝爾伍德(Peter Bellwood)借用美國夏威夷大學的語言學者白樂思(Robert Blust)於 1980 年代所提出的基礎概念,建立「臺灣原鄉論」的假設,該假設認為古南島語族使用「南島語系」,大約在五千年前,從臺灣向南遷徙並逐漸擴散

後來英國哈德斯菲爾德大學(University of Huddersfield)教授馬丁.理查斯(Martin Richards)等人的研究指出,根據迄今最全面的 DNA 分析,臺灣原住民是南島語系的起源地論點來看,從臺灣移出的人口可能只占東南亞與太平洋島嶼的 20%

嗨!達給賀,我是 LEWIS。歡迎收聽/收看/閱讀,這個節目單元《臺灣人過什麼節?

臺灣原住民在臺灣上有著許多歷史紀錄,除了有大肚山王國事蹟、奮勇的賽德克族、八瑤灣的牡丹社事件等,臺灣運動競技場上也不乏優秀的原住民運動員,從目前的研究來看,世界上從臺灣分出去的人至少佔了南島語系 20%,換算後,在世界上大約有 6 千萬人口。

這集節目我們就來說說原住民的卑南族的年祭(大獵祭),接下來我們會分別介紹這個節日的「日期」、「由來」、「習俗」等等的節日內容。

節日日期
原住民的節日慶典儀式的日期大多浮動制,但變化不會太大,而且也因為隨著現代化的演變,一些節慶的日期也跟著縮短或變動,若是對於原住民慶典儀式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原民會每年年底公布的「歲時祭儀

卑南族的年祭大約會在國曆的 12 月底或 1 月初舉辦,而今年的年祭定在 12 月 15 日到隔年的 1 月 15 日,依照卑南族傳統,這個祭典可長達二到三個月,因為時代變遷,目前則改為定點式舉行三天,在野地紮營、抓田鼠獵物等。


節日由來
卑南族的年祭包含大獵祭、猴祭與除喪祭,這個節日對於卑南族的族人而言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祭典,不過在介紹年祭前,我們必須先來簡介卑南族與了解卑南族的社會體系,才能對年祭有比較具體的了解。

卑南族人在葡萄牙人還沒喊出「llha Formosa!(美麗之島!)」、西班牙艦隊還沒深入東亞地區、荷蘭東印度公司還沒成立、漢人還沒度過臺灣海峽之前,卑南族人就已經在臺灣的島嶼上。卑南族人除了武力驚人之外,還有讓人聞風喪膽的巫術儀式。

卑南族傳統信仰概念與日本神道教有些許相似,都認四方皆有神靈,卑南族的神靈(Biruwa),包含大自然的神、天地之神、四方之神、造人之神,以及祖先與死者亡靈等,神靈又分為善靈與惡靈,因此卑南族的族人在進行耕作收割與狩獵重要的活動前,族人會告知神靈,以表示尊重與敬仰之心,除了自然界的神靈之外,祖靈則影響個人禍福、運勢,族人在祈福與祭祀時,也會祭祀祖靈,卑南族巫師的法力相當高強,其他族群的人也對感受到其名聲。

卑南族在古老時期有人稱他們為「卑馬巴」、有人從卑南族的發源地稱他們為「巴拿巴拿樣」、也有的人依照當初卑南族八個部落的數量,稱他們為「八社番」(19 世紀時日本時代對其稱呼),到了現代大家都稱呼他們為「卑南族」。卑南族在歷史上的名字又有「彪馬」、「漂馬」與「普悠馬」等音譯寫法,這樣的名字來自卑南鄉南王部落(Puyuma)的名稱,現在卑南族人更希望大家可以稱呼他們為 PinUYuMaYan(比努優瑪樣)

卑南族的起源依照神話有兩個說法,一個是「石生」,另一個是「竹生」。「石生」的傳說,在遠古時代的臺東知本里海岸附近有一塊巨石,某一天,這塊巨石突然裂開,迸出了一名女子,之後這位女子竟然懷孕生了一個女兒,後來這個女孩長大後遇到因洪水逃難的男子,最終這兩人結為夫妻,他們就是後來卑南族的祖先。

而「竹生」的傳說為,卑南族在遠古的時候,在現代臺東縣太麻里鄉美和村的這個地方,出現了一位女神,右手捧著石頭,左手握著竹子,當女神把右手的石頭丟到地上後,地面隨即裂開,並跳出了一個人,這個人成為後來阿美族的祖先。女神再把左手的竹子豎立在地上,竹子的上節裂開,出現另一位女神,下一節的竹子也裂開,跳出來一位名男神,這一對男女神成為卑南族最早的祖先。

「石生」系統的部落包含, Danadanaw(龍過脈)、Mulivelivek(初鹿)、Alripay(阿里擺)、Tamalrakaw(泰安)、Likavung(利嘉)、Kasavakan(建和)與Katratripulr(知本);而「竹生」系統的部落包含, Pinaski(下賓朗)、Puyuma(南王)與Papulu(寶桑)。

卑南族最強盛的時候是在 17 世紀時,當時卑南王曾領導東部 72 個部落,影響力北到現在的花蓮玉里鎮、南到屏東恆春鎮,是當代各部落尊敬的領袖。到了 18 世紀,部分卑南族氏族遷居恆春半島,並在當地發展,因此又將卑南族勢力往南延伸,稱為「斯卡羅(sukaro)」(排灣族人隊呼卑南族知本卡大地布人族群的說法)。

而卑南族在人類學上偏母系社會,男方結婚後需進入女方家庭,姓氏、財產與祭祀權由母系成員繼承,除此之外卑南族不管男女都需嚴格遵從「年齡階級」制度,只要是對方年紀較大,必需完全服從,這樣的紀律從小到大已經在生活過程中嵌入到靈魂之中。

家庭男性在還是男童時,先幫忙家務與務農,並為部落作為儲備未來戰力,女性的部分,在還是女童的時候,便要幫忙比較簡易的農務,等到出現第二性徵後,就必須負擔主要的農務,成為部落中的「後勤部隊」。部落中以小米為主食,因此女性還需要觀察農作物的情況,進行除草或輪班來提升產量。卑南族的女性是全國原住民族群中唯一除了工作刀以外,可以備帶「獵刀」的族群。因此卑南族不管是男性或女性,在分工上非常清晰,而且也是全民皆兵的觀念。

卑南族男性因為部落的不同,因此在年齡區分上有些許差異,以下以竹生系統作為介紹,約分成幾個階段:

  • 少年階段(Trakubakuban)
    這一階級的男生,年齡約為 13 到 18 歲左右。這個年齡階級又再細分為低年級少年(Maranakan)和高年級少年(Maradawan),大致上對應國中與高中的年齡,他們會進入到少年會所(Trakuban)進行軍事與生活的技能訓練,不過因為時代變遷的關係,這些青少年只能利用假日,集中到少年會所(Trakuban)接受訓練,少年會所(Trakuban)的事務是完全獨立狀態,少年們需要自行解決任何事務與問題,少年會所(Trakuban)以外人,縱使是親友與長輩也不能干涉其獨立運作。 

  • 準青年階段(Miyabetan)
    經過少年會所(Trakuban)的 6 年獨立訓練後,男孩的父母親會為它們找尋「教父」,作為其未來人生道路的引路人,而這個階段的男孩需要服 3 年「役期」。卑南族過去,這個階級的男孩,全身僅能穿著一條藍色布裙,並要執行部落中最辛勞的工作,並且有許多禁忌,包含不能唱歌、跳舞。 

  • 成年男子階段(Bangsaran)
    服完三年役期的準青年男子(Miyabetan),這時它們的年齡大約 21 歲左右,他們在教父的帶領下,在年祭中完成成年禮,然後晉升成為成年男子階段(Bangsaran),這時才具有交女友、結婚與組家庭的資格,依部落事務的執行內容。成年男子又可細分為新晉青年(Kitubangsar)與已婚成年(Alapalapat)。 

  • 長老(Maidrangan)
    當部落中的男性滿 55 歲(或 50 歲,不同部落有不同的認定準),即成為長老(Maidrangan),也是部落重要的意見領袖。進入長老(Maidrangan)階段的前 5 年,被稱作新晉長老(Lakana),這階段通常要向資深長老(Maidrangan)觀摩學習如何主持部落各項儀禮。 

從剛剛所說,卑南族是分析細膩、階級清楚,且崇尚自我武裝的原住民族,而卑南族的大獵祭由來,是部落中的男性在祭典時,分散在各地的男性會回到部落集結,形成一個戰鬥團,針對過去一整年之中,對於敵人進行復仇、獵首、狩獵或領域的宣示,並在這樣的過程中進行狩獵,為部落儲備糧食,因此傳統的大獵祭可長達數個月之久,整個儀式慶典可以說象徵著部落的新生與延續。




習俗活動
卑南族大獵祭(普悠瑪語為 Mangayaw),表示出草、獵鹿、示威的意思,因此部落的男性須上山狩獵,嚴禁外人與婦女參加。因為卑南族每個部落的年祭內容有些許不同,今天我們先以南王(Puyuma)部落為例,約有下列的活動儀式

▌少年會所翻新(Pubaaw,普悠瑪語意為活化、復興,第 1 天
卑南族男性在從男童長到有第二性徵後(約國中生年齡),就必須離開原生家庭,進入到部落的「少年會所」進行長達 6 年的訓練與考驗,培訓男孩子成為部落未來的軍事力量。大約在大獵祭的前一個月(11 月下旬到 12 月上旬),由高年級少年(Maradawan)協助低年級少年(Maranakan)採集茅草、竹子等材料作為少年會所修補或更新的材料。

卑南族少年會所(取自原民會


▌部落空間掃除儀式(Semirap,普悠瑪語意為掃除,第 2 天下午
在少年會所翻新後的隔日下午,部落裡的祭師、巫師與部落中的長老會幫忙部落的空間進行「掃除」儀式,主要是要將過去的一年中,部落族人發生死亡、衝突或不潔淨的事情的晦氣「掃除」,而這個儀式會在部落南邊(Raera)與北邊(Pasaraadr)兩大最大領導家系和及領導家系其中之一(Arasis)的祖靈屋(Karumaan)進行,也會在部落的北、西、南、東四個角落進行。

▌部落邊界拒邪阻凶儀式(Semalikidr,普悠瑪語意為設立大門,第 3 天下午
此項儀式由部落的男性祭師先行,女性巫師以輔助的方式進行,兩人會在部落四個方向的聯外道路設置「大門」,並進行拒邪阻凶的儀式。

▌部落南北護神石活化儀式Pubaaw,普悠瑪語意為活化、復興,第 4 天上午
由祭師分別在部落的南方與北方舉行護神石(Tinuwadrekalr)的活化復興儀式。儀式完成後,部落的幾位男性長輩帶領部落的少年,到部落外面搭建準備為部落少年進行成年禮的猴祭(Mangayangayaw)的場地進行晚上活動的前置準備。這些準備包含香蕉葉、以鍋黑(現已黑墨汁)將低年級少年(Maranakan)的臉部與身體塗黑,等待高年級少年(Maradawan)的指揮。

▌少年驅邪儀式(Semimusimuk,第 4 天晚上
到晚上時,高年級少年(Maradawan)背上背簍,並帶的著已經「化妝」完成低年級少年(Maranakan),前往南邊(Raera)與北邊(Pasaraadr)兩大最大領導家系祖靈屋進行驅邪儀式,完成後,低年級少年(Maranakan)分成南北兩支隊伍,手持香蕉葉分別走訪每戶族人的住家,在高年級少年(Maradawan)的指揮下,低年級少年(Maranakan)衝入族人家裡,並以向前趴伏於地的姿態搭配吶喊 Alra Abakay Ta! Alra Abakay Ta! Alra Abakay Ta!(來裝滿我們!)。

而接受驅邪儀式的家戶者,則會將事先準備好的食物(卑南族族人嗜食的食品)、香菸與檳榔等裝入資深少年的背簍,不過現在許多族人會多準備零食(糖果、餅乾)與飲料等,讓低年級少年(Maranakan)適宜吃的食品,也有人準備紅包做為少年的活動基金。這樣的儀式,象徵驅邪與新年報訊,卑南族人認為藉由少年旺盛的生命力可以為部落注入活力,也可以驅趕住家內外的惡靈。

▌猴祭(Semimusimuk,少年成年禮第 5 天,清晨
猴祭可以說是大獵祭的縮小版,儀式中許多傳統儀式都以象徵性意義為主。當天清晨,部落中年長老會帶領少年會所中代表南北部落的幾位成員,分別前往部落南北兩邊的地方,將家中所帶的新米,向傳說中提供稻米種子的祖先獻祭,這個初始的儀式將為整個猴祭拉開序幕。

少年會所的少年們接著前往刺猴場地的過程中,要分別派出前往南部落與北部落的三名成員,並以跑步的方式從當年有辦喪事的住家,從後門穿入,在從前門穿出,在穿出的過程中,這三位成為必須大喊「Pua」,表示帶走喪家的不幸與不淨,完成儀式後再前往刺猴的場地。刺猴由高年級少年(Maradawan)執行,這個目的是要訓練低年級少年(Maranakan)在面對敵人時的膽識,也象徵將厄運轉嫁到猴子身上,在猴子死亡後,必須將猴子拋棄,象徵將過去一年中的不幸也拋棄,不過現代已經將猴子換成紙紮猴子,也不在強調膽識訓練,猴祭中高年級少年(Maradawan)會藉由對低年級少年(Maranakan)打屁股象徵嚴格的訓練手段。

完成殺猴儀式後,這群少年便從刺猴場地回到少年會所,並舉行進階儀式,在會所內的火塘需要在當天完成清除儀式,高年級少年(Maradawan)會將在會所期間所使用的短棒也會和火灰一併拋向少年會所外,只要撿到短棒的人,象徵當年就可以擁有好運,再拋除火灰後,高年級少年(Maradawan)會將在少年驅邪儀式中所火得的零食拋向會所外面,讓等在會所外面的族人可以獲得撿拾。

自猴祭開始到大獵祭返回的當天晚上,這約一週的期間,低年級少年(Maranakan)需要負責照顧會所前的營火,通常他們會利用這段時間練習卑南族的傳統舞蹈與歌謠,母親也會鼓勵家中有年紀相差不多的少女們一起練習,等到大獵祭的成員返回營地後,低年級少年(Maranakan)的任務即可宣告完成。

▌大獵祭(Mangayaw,普悠瑪語意為出草
卑南族知名的巫術會在大獵祭出發前,由祭師使用「鳥占」,祂會先聆聽鳥聲來占卜年度的狩獵地點(現今已經改成祖先流傳下來的傳統獵場),首先這些新的獵人會在某個地方紮營,圍成一個環狀的營地,中心點的地方以樹枝搭建做成木架,完成後,部落老人會帶著資深與新進的獵人進入到獵場狩獵,出發前部落女性會將食物(普悠瑪語稱 Puwasengelr 或 Puwatabu ,包含米、鹽等)與用品(衣服)前往獵場。

大獵祭當天迎著曙光的清晨,在少年會所中準備從高年級少年(Maradawan)晉升到成年男子階段(Bangsaran)的成員,需要從部落中找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當「教父」,這時雙方就形成永久的義父子關係,並由這位「教父」幫這些年輕的男性圍上藍色布裙(Betan)的「成年禮儀式」,這時他們將完成可以進入成人會所(Palakuwan,巴拉冠)的資格,這也是成年會所中最低階的男性青年(Miabutan),隨即他們將參與大獵祭,開始為期三年禁止享樂與服艱苦勞役的訓練階段,將負責部落中的守衛、巡視、作戰與狩獵等部落相關事務

狩獵隊伍出發後,會在路途上以甜根子草與小陶珠等祭物來設定人靈結界(Lalekawan),阻擋邪物(亡靈或惡鬼)入侵,也禁止狩獵隊伍中的人車跨出這個結,祭師也會分給每個人一顆小陶珠,讓成員將將小陶珠拋向身後,強化人靈結界的效果。

狩獵隊伍到達狩獵營區後,由成年男子(Bangsaran)帶領準青年男子(Miyabetan)就地取材搭建出具有防禦功能的環狀營地,中心點設有烘烤木架。營地工事準備好後,由有狩獵經驗的長者傳授青年們教導狩獵與野外求生技巧與經驗,如製作陷阱、獵捕技巧、山區求生技術與雜役等。過去政府曾限制狩獵,後來開放並設立《原住民族基於傳統文化及祭儀需要獵捕宰殺利用野生動物管理辦法》,透過部落自主管理方式狩獵山羌與山羊等動物,在狩獵的過程中,獵人也允許使用獵槍狙殺動物,成年男子(Bangsaran)會將捕捉到的動物交給準青年男子(Miyabetan)處理剖肚清洗,長老(Maidrangan)會依古法將捕捉到的動物進行古法燻烤,內臟則以醃製的方式處理。

在大獵祭的過程中,男性上山捕獵,而部落的女性則會到附近的山林中,採集竹身筆直的桂竹並帶回部落,並用來搭建凱旋門(Laluwanan),女性也會尋找花朵(現在多為購買)與葉片材料來製作卑南族傳統的花環。除此之外也會準備食物、糯米粿、酒等。

根據卑南族的傳統,從野外要回程時,不能直接進到部落,必須在途中某處進行除穢與除喪的儀式,近幾年大多選在卑南遺址公園或臺東新站前的空地搭建凱旋門(Laluwanan)。女性會將採集回來的桂竹分別為成一大一小的圓環,大圓環為主要活動區域,圓心點樹立一根粗長的竹子,上面寫著部落年祭等字樣,而小圓環則是提供給喪家休息的區域。完成凱旋門(Laluwanan)的搭建後,部落的女性則回家開始編織花環、烹煮食物、整理男性親屬的禮服。

大獵祭的最後一天也是祭典中最熱鬧的一天。在山上的狩獵隊伍分工合作將所搭建的狩獵營地恢復原狀,並整裝下山,準青年男子(Miyabetan)將幫忙扛起「教父」的行李,並從原本的狩獵營地跑到中繼站的凱旋門(Laluwanan),而其他青年們則以繞跑的方式護衛著長老進入凱旋門(Laluwanan)。

在原本凱旋門(Laluwanan)部落婦女親人會幫自己的親屬換上傳統禮服,喪家部分會有親人迎接,但不能換上禮服與佩戴花環。凱旋門陣地內圈有部落的長老們吟唱年祭詩歌,年紀較輕的成員,在長老們外圍為上一圈象徵守護,同時也吟唱年祭詩歌,進行卑南族的大會舞。

喪家也在此處接受除喪儀式,象徵脫去不幸的事情,返回部落時,喪家由親人帶領後進入共舞的隊伍,象徵重新被接納進入團體,可以重新過新的生活,隔天部落的長老到每戶喪家為他們吟唱祈福與解哀詩歌(此儀式普悠瑪語稱 Benanban),經過儀式後,喪家即可不避諱的參加部落的各項活動。

服完三年役期的準青年(Miyabetan)們,隨大獵祭結束返回部落,由當初為他為上藍色布裙的「教父」卸下藍裙,再為他圍上黑裙,並戴上草環,成為卸除苦役的準青年(Kitubangsar)。「教父」在大獵祭當天率領準青年(Kitubangsar)排在隊伍之首,並與族人共舞,向族人宣示這批準青年(Kitubangsar)已經完成三年役期,已經具備的青年(Bangesaran)的資格。在摘下草環後,由「義母」(義父的老婆或女性長輩)為準青年(Kitubangsar)換穿上鮮艷華美的成年男子禮服、花冠及配飾,正式晉升為青年(Bangesaran)。這時這些男性才有資格交女朋友、結婚。

當晚,資深的青年(Bangesaran)帶領所有新晉階的青年(Bangesaran)到族人家中 (特別 是有適婚女子的家庭)拜訪(此儀式稱為 Mudradrangiya),在這樣的儀式中,將部落新晉階、適婚青年(Bangesaran)介紹給該家戶知道。 

大獵祭的最後一晚,入山回來的隊伍,必須將所有獵物上繳部落.再由部落的領導者統一分配給每個家戶,特別是鰥寡孤獨的家庭(此行為普悠瑪語為 Pakasemamangal )。進入到深夜後,捕捉回來的獵物會在營地細火烘烤下變成餐宴,而準青年男子(Miyabetan)也會開始聚集,手拿蘆葦草桿圍繞營地一邊吶喊一邊慢跑,並向營區以外丟擲草桿,象徵保護自己的領地、驅趕邪穢、或警告暗中窺探的外人,最後大家圍繞的篝火,由部落長老帶領吟唱卑南古調,完成大獵祭儀式。

整體來說,大獵祭可以以性別與年紀作為主要活動內容區分,男性主要工作是維護部落安全、紮營狩獵,女性主要工作是準備飲食與服飾,而長者教導年輕人學習傳統狩獵文化,卑南族可以說是分工明顯的族群。完整的大獵祭包含猴祭與除喪祭,對原住民慶典儀式有興趣的朋友,在安排行程前,請跟當地原住民人士諮詢或是當地鄉鎮市公所先行詢問諮詢聯繫管道,詢問是否接受外人參與。

過節方式
卑南族人依年齡與性別分擔不同的工作,男性上山打獵,女性在部落外的建立凱旋門(Laluwanan)、準備食物與服裝。在大獵祭會場,卑南族人共統食用在山裡打獵回來的動物,並圍繞的營火進行大會舞與古老詩歌吟唱。


節日飲食
卑南族在年祭的飲食主要為男性上山打獵回來的動物,如山羌與山羊等。


關鍵數據
  • 卑南族人口約 1 萬 4 千多人,
  • 卑南族總計有 10 個部落,從北到南分別為 Danadanaw(龍過脈)、Mulivelivek(初鹿)、Alripay(阿里擺)、Pinaski(下賓朗)、Puyuma(南王)、Papulu(寶桑)、Tamalrakaw(泰安)、Likavung(利嘉)、Kasavakan(建和)、Katratripulr(知本)。 


大家認為呢?
假設你有機會參加卑南族的年祭,你會:(A)參加、(B)不參加、(C)回家考慮或(D)其他,留言告我你的看法。

最後,如果你喜歡這次的內容,歡迎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那麼,今天的節目在這邊就告一段落,我是 LEWIS,記得到我們我們的粉專按讚,我們下次見囉!

其他註記
中華職棒現役的卑南族球員有:林詠翔(富邦悍將)、陳凱倫(富邦悍將)、陳琥(中信兄弟)、楊志龍(中信兄弟)、王鏡銘(統一獅)、徐若熙(味全龍)。


參考資料


更新紀錄
◆ 2023-11-25 首發 ◆
◆ 2023-11-27 更新 ◆




留言

歡迎留言發表您的想法,若留言與本站無關或無禮行為將會刪除。

較新的 較舊